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近万名校友母校打卡,“通才回通”引凤还巢筑梦家乡

来源: 南通市教育局 发布时间:2025-02-21 字体:[ ]

“我是走出家乡的南通人及通中毕业生,希望自己的返乡创业行为能起到抛砖引玉作用,让更多优秀的家乡人回乡奋斗。”春节假期,南通中学99届毕业生,懿朵智慧声谷(南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奇重回母校,站上讲台,分享了回乡创业经历和感悟。

李奇在外学习及工作20余年,主要从事减振降噪研究,曾参研国产大飞机C919、中国中车、核电站等高端装备。2021年,李奇选择回到南通创办懿朵智慧声谷公司。家乡交通条件的改善、产业集群的壮大以及优厚的人才政策,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沃土,也让李奇感受到“如鸟归林”一般的喜悦和归属感。“南通大力发展船舶海工、高端装备、空天等产业集群,我创业的方向与这些产业有非常强的联系。创业至今,我们已经与南通中远船务、南通醋酸纤维等本地企业达成合作。”李奇说。

寒假期间,南通市教育局与各县市区联合开展“通才回通”系列活动,组织全市普通高中广发“归巢”邀约,深挖校友资源,丰富通籍人才库,密切通籍人才与家乡、企业的联系,定制含就业给予、生活福利等家乡礼包,联合企业举办校友对接会等。据统计,南通市43所普通高中约有近一万人次校友参加“通才回通”相关活动。

南通是“基础教育之乡”,人才资源厚实,但也曾因区位交通落后、产业结构单一、政策配套不足等,长期面临人才流失的困扰,被戏称“出去一火车,回来一卡车”。如今,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多重国家战略在南通交汇叠加,“八龙过江”格局加速形成,逐步步入与上海、苏南一体化、同城化时代。千亿级、百亿级重大项目纷纷落户,船舶海工、高端纺织、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逐年壮大,越来越多“小江豚”洄游家乡,返通、留通人才逐年攀升。

引回一个人才,壮大一个产业。2月9日,总投资超10亿元的制局半导体先进封装模组制造项目在南通高新区开工,从公司注册到项目开工,仅用半年多。这让制局半导体联合创始人、通州高级中学94级毕业生魏建东感受到的不止家乡亲切,更有党委政府坦诚务实,为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

阔别母校近30年,以通籍人才和投资者身份回归,在他看来这是必然:“国家级南通高新区拥有专业半导体设备产业园,上下游配套完善,同时,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为企业创新加速服务,大大缩短专利申请时间。”除了对家乡特有的情愫,交通区位、营商环境、人才储备等都让魏建东赞不绝口。他不仅自己投身家乡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更多方牵线搭桥,引来多位人工智能、芯片研发等领域的通籍人才回乡共事。魏建东表示,“通才回通”活动是一个共同渠道,既有利于企业招揽人才,也有利于人才聚集,找到适合的方向和热土。

去年以来,南通市教育局紧扣“通才回通”品牌,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时间灵活的校友活动。发挥各普通高中,尤其是优质高中的人才资源优势,利用春节、国庆、寒暑假等校友集中返乡重要时段,通过校友活动日、校庆、校友联谊等方式广泛开展校友返校活动,与校友双向互动,宣传推介家乡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情况。

寒假还没结束,东南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的南通姑娘庞宣就已回校忙专业课,为即将迈入研究生行列做准备。然而本硕连读的她却有了更远的打算——毕业后回家乡就业。去年暑假,庞宣参加“通才回通”活动,参观南通创新区北京大学长三角光电学院时,令她印象深刻:“我对高分辨显微成像技术和光学微腔技术非常感兴趣,希望未来有机会能来这里就业。”庞宣还透露,也正是这个暑假,在教育部门牵线下,她有机会到市第一人民医院各个科室实习,收获宝贵的工作经验。

铺就归乡路,汇聚各方人才。去年以来,南通市教育系统积极发挥南通教育人才优势,通过建立健全通籍人才数据库,举办校友返乡服务活动,建立学生发展指导研究中心三项举措,促进校友了解南通产业发展现状,推进学校育人方式转变,服务南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此外,南通市教育部门还将联合各高中延展服务学生发展的链条,重点做好学生毕业后的发展情况跟踪研究,实施个体研究、归因分析,既为全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