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教育党建人事工作意见
来源: 发布时间:2013-03-18 07:57 累计次数: 字体:[ ]

  2013年全市教育党建人事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市委和省委教育工委的总体部署及省、市教育工作会议要求,紧紧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按照“重创新、树品牌、促发展”的总体思路,扎实开展党建工作创新工程、干部队伍提升工程、教育人才永续工程,突出抓好党员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组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强教育系统干部人才梯队建设等重点,努力在基层组织建设、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开拓新思路、落实新举措、实现新发展,不断提升教育党建人事工作科学化水平,为推进南通教育现代化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深入实施党建工作创新工程,切实加强教育系统基层党组织建设
  1.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在前一阶段工作基础上,加大工作力度,拓展广度深度,努力做到全面准确、深入人心、务求实效。出台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专题实施意见和学习计划,精心组织形式多样的学习培训活动,坚持原原本本地学、领导干部带头学,通过点面结合的方式推动领导干部带头学深学透、全体党员干部普遍学好学对。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重视领导干部在职自学和理论学习,开展“荐书、赠书、读书”活动,评选交流领导干部读书笔记。定期组织理论中心组学习活动,开展“立德树人” 大讲坛,探索建立理论学习互动机制,鼓励理论中心组成员积极参与讲课、评课、结课,切实取得集中学习成效。建立领导干部带头学习制度和调查研究制度,党员领导干部带头上党课、讲形势,深入走基层、访教情,各县(市、区)教育部门和各直属学校(单位)党员领导干部每年上党课不少于1次,形成调研报告不少于2篇。探索利用教育系统自身优势,组建党的创新理论宣讲队伍,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学习示范点,强化校园主流思想阵地建设和管理。深入推进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紧密结合教育系统实际,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重要内容,围绕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专题学习、研讨、调研,创树学习品牌,形成调研成果,指导教育系统广大党员群众更好地服务教育事业发展。进一步健全教育系统理论学习制度,组织开展基层党支部“微党课”评选和基层党支部活动案例征集评选活动。推进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常态化建设,加强教育系统先进典型的学习和宣传,为教育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组织开展新一轮省市文明单位评选活动和文明大讲堂活动,认真做好“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和第36次文明新风典型评选,促进全系统形成良好的校风和学风。
  2.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党建工作指导,构建教育系统大党建格局。加强对全市基础教育党建工作的领导,指导各县(市、区)成立教育工委,统筹开展辖地内各类学校(单位)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深入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及时总结和转化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成果,形成基层党建工作长效机制和管用制度。继续强化“五个一”建设,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规范化,进一步强化基层党支部功能,规范日常管理,选优建强队伍,完善规章制度,丰富党员活动,落实基本保障,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坚持党建工作领导联系点制度,完善全市教育系统和直属学校(单位)党建工作例会制,加强县(市、区)、学校之间党建工作交流,围绕教育党建工作中的难点、重点进行专题研讨,组织经验交流、现场观摩等活动,加强党建工作考核评比,进一步提升全市教育党建工作水平。全面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以抓基层党建“联述联评联考”为契机,不断完善基层党建工作“书记抓、抓书记”的责任体系,进一步规范党内监督制度、议事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建立基层党建工作述职制度。加强党务干部的选拔和培养,不断提高学校(单位)党组织书记推动发展的能力。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要求,不断提高党员发展管理工作科学化水平。实施党员发展工作质量评估和管控体系,严格把好入口关,继续完善在教育教学一线优秀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中发展党员和将普通党员培养成优秀骨干教师的双向培养机制,适量发展品学兼优的学生加入党组织。加强和改进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工作,规范推行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普遍开展坚持党员标准教育活动。
  3.推动基层党建持续创新。实施教育系统党建工作创新工程,大力推进思想理论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人才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等各项创新工程,形成富有典型性和先进性的教育系统党建工作品牌。围绕“学有优教”这一主题,开展教育系统“党建品牌”创建活动,组织基层党组织积极申报、参评教育系统党建品牌,通过召开教育系统党建工作现场会、观摩会等形式,打造一批内涵丰富、制度健全、成效鲜明的党建工作品牌,力争做到“一校一品牌”,同时注重品牌创新、品牌融合,打造品牌文化,彰显品牌效应,对系统内的党建工作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提升教育党建工作水平,扩大教育党建工作影响。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突出为民务实清廉主题,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不断完善党员服务群众工作体系,深入推进领导干部“三解三促”,提高党员干部做群众工作能力,实现党员干部作风新转变,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持续开展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党员创评活动,推动广大党员积极争创优秀党员群体,争做优秀共产党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丰富党员活动载体,继续开展“三讲三比”、“党员示范岗”等争创活动,围绕高效课堂、教改实践、优质服务,分层开展各类技能比武活动,组织党员教师开展“团体赛课”,全面提升党员教师业务素质,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教育教学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探索开放型的组织生活,加强党建带团建、工建,把党组织活动与学校教代会、工会、共青团、少先队等群团活动结合起来,同时扎实做好老干部和统战工作,不断扩大党组织活动的影响面和推动力。
  二、大力推进干部队伍提升工程,不断深化教育系统干部队伍建设
  4.加大干部培养力度。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认真调研教育系统尤其是直属学校(单位)领导班子建设现状,研究干部培养的中长期目标、培养途径和措施,落实干部队伍建设各项举措,建立科学合理有序的干部梯队,促进直属学校(单位)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加强后备干部培养管理,建立后备干部良性成长机制,安排后备干部学习培训和实践锻炼,推动后备干部成长。实施后备干部动态管理,采取滚动管理模式,对后备干部定期考核,定期调整,建立后备干部数据库和成长档案,不断优化后备干部队伍的结构。加大后备干部培养使用力度,通过加强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和管理,逐步构建起教育系统年轻干部的成长平台,形成教育系统党政干部的培养和选拔链。继续加大干部挂职交流力度,开展干部平行交流、上下挂职,选派干部走出去学习锻炼。对挂职交流干部进行跟踪管理,及时了解掌握他们的工作进展、挂职表现,特别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效。建立挂职干部成长档案,对挂职干部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为今后干部任用提供依据。
  5.建立干部培训机制。紧密结合南通教育改革的需求,以提高中小学党政干部施政能力为目标,多渠道、多形式、按岗位、分层次地开展培训工作。突出“高层次”开展校长培训。针对校长队伍开展专题性的培训,实施岗前强制培训制度,新任校长必须先培训后上岗;实施校级领导定期培训制度,采取自愿报名、学校推荐、上级点名相结合的办法,促使校级领导以每五年为一个周期,参加一次岗位强化培训,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和科学发展能力,打造一支有思考、有思路、有思想的学校管理队伍。突出“见成效”开展分类培训。针对业务干部开展常规性的培训,以“专题化、短期化、小型化、差别化”为主要形式,配合业务处室分类开展中层干部培训,有针对性地进行工作业务指导,形成定期交流研讨工作机制,提高培训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重培养”加强后备干部培训。针对后备干部开展提高性的培训,分期分批开展学习和锻炼相结合的后备干部培训。加强对后备干部理论素养的提高、业务知识的提升和适岗能力的锻炼,促进后备干部队伍备用结合、人尽其才。
  6.加强干部队伍管理。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积极整合资源,优化班子结构,提高整体效能。实施干部绩效考核。通过工作实绩量化考评、群众满意度测评、领导评鉴等方式,综合评定学校(单位)的年度工作开展情况,重视考核结果运用,充分调动基层领导干部争先创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干部跟踪管理。对新提拔干部进行跟踪管理,及时了解掌握他们的工作进展、履职表现,特别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实绩表现和干部群众的公论情况。完善干部管理制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贯彻中央《关于进一步从严管理干部的意见》,完善领导干部谈心谈话制度、述职述廉制度、审计制度等,实现对干部的全过程、全方面监督和管理,永葆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
  三、着力拓展教育人才永续工程,继续加大教育系统人才队伍建设
  7.重视优秀人才培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教育教学专家和教育家成长。鼓励广大教师和校长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教育规律,改革教育方式,创新教育实践和理论,努力成为卓有建树的教育教学专家。大力培养社会广泛认可、教育教学成绩卓著的教育教学名家,总结、宣传和推广教育家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成果以及办学经验,充分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认真做好第十届园丁奖评选工作,高度重视评选前后的社会宣传工作。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培养特级教师,遴选特级教师培养对象,形成特级教师后备梯队。切实保障优秀人才待遇,积极争取优秀人才专项奖励政策,组织优秀教师健康休养,从各方面切实保障优秀教师待遇,形成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8.统筹人才资源配置。建立中小学教师、校长定期交流制度,指导县(市、区)义务教育学校稳步推进校长、教师流动,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区域内教师资源合理均衡配置。健全城乡教师交流机制,统筹好城乡教师队伍结构,鼓励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任职、任教,倡导和鼓励城镇青年教师到农村学校短期支教。推进师资资源优化配置,科学合理地做好教职工流动工作,提升各类学校新进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指导超编学校和学科结构不合理学校科学交流人员。扎实开展教师队伍建设对口交流与帮扶工作,试行优秀骨干教师定期带教制度,鼓励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在普通、薄弱学校建立联系点。探索建立相应政策和管理办法,对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发挥情况进行考评,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优秀骨干教师的辐射、示范作用。
  9.激发人才队伍活力。加强岗位设置管理,坚持按编定额、按需设岗,逐步建立健全以岗位为重心的合同用人机制、绩效评价机制、分配激励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严格把好入口关,认真组织实施教师招聘工作,提升各类学校新进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积极稳妥的改革学校用人和分配制度,对教师实施分类聘用、分类管理和分类考评,完善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和校长岗位 考核。精心实施绩效工资,指导基层学校(单位)修订完善绩效考核实施办法,努力争取教育系统所有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工作平稳有序,逐步完善,形成科学合理的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