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市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建设新南通、迈出新步伐”的要求,全面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推进依法治教,推动全市各项教育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再谱新篇章。
一、加强统筹协调,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
1.推进教育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落实教育现代化市级示范区建设年度目标和任务,确保3个以上县(市)区率先基本达到省定教育现代化建设指标体系要求,全市教育现代化监测综合得分达到80分以上。开展各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评估,及时研究解决教育现代化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加强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指导,组织开展如皋市、崇川区、海门市教育现代化建设市级督导。按照省教育厅对市级示范区授权和省定标准,组织开展省优质园、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星级普通高中、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社区教育机构等评审认定工作。准确把握教育改革发展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开展教育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科学编制“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2.加大教育现代化建设投入。全面落实教育投入政策,加大对教育现代化建设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投入,把经费重点投向生命保障领域、投向内涵提升领域、投向教育薄弱领域、投向拉动发展领域,全面提高各类教育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加快化解高中阶段学校债务。以新技术为引领,提升学校装备水平,力争30%以上学校基本达到《江苏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Ⅰ类要求。完善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新建、重建、加固改造中小学校舍50万平方米以上。抓紧做好幼儿园校舍安全排查鉴定工作,全面启动幼儿园校舍加固、改造工程。加快推进教育重点工程建设,完成通师高专新校区一期工程建设,抓紧实施启秀中学扩建工程,做好市老年大学搬迁改造工作。
3.提升各类学校办学水平。以内涵建设为重点,着力加强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组织开展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评估工作,创建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150所。推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力争新创建2所省四星级高中。进一步推进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工作。积极推动通州中专、海门中专、南通工贸技师学院等加快创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分院。推进南通开放大学与南通建筑中专合并办学。重点扶持示范专业、特色专业建设,提升中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水平。支持南通职大、通师高专、南通卫校等提升办学层次,相关工作争取列入江苏省高校设置“十三五”规划。
4.加快“智慧教育”建设。把智慧教育作为打造南通教育新优势的突破口,创新发展理念,集成国际、国内领先的设备技术搭建智慧教育基础设施体系。依托智慧南通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教育信息化 “三通两平台”建设,整合、优化市基础教育骨干网和县(市、区)教育城域网,实现骨干网全覆盖,确保100%学校接入教育专网。高标准、高水平创建数字化校园,完成200所以上数字化校园基础设施建设,100%的学校具备基本的网络、终端等数字化环境,建成一批多媒体、交互型的“智慧教室”。立足南通教育优势,构建教科融合的优质资源开发体系,实施“智慧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工程”。积极参与国家、省电教馆优质资源开发项目,完成小学数学、初中语文、初中生物400讲资源建设任务。研发制作覆盖义务教育25个学科的3000个微课资源。推进Blackboard等网络教学平台应用。发挥南通智慧教育学科体验馆的示范作用,扩大推广应用、服务范围,形成“需求→研发→示范→推广”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实施新一轮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评估体系。制定教育信息化监测评价办法,实施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项督导。
二、强化机制保障,促进教育公平
5.加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建设。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改薄工作,加快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教学仪器设备添置、提升村小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重点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均衡配置办学资源,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场地、教育装备、教师队伍、教学资源、学校管理等方面建设,整体提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深入实施薄弱学校质量提升工程,确定一批质量提升项目学校,加大扶持力度,着力提高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和管理能力。
6.完善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有序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流动,每学年符合条件的校长、教师交流比例不低于15%,发挥参与流动的骨干教师示范带动作用。完善市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集团化办学、共同体建设和结对共建工作机制,落实教师交流相关保障措施和激励政策。统筹谋划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完善政策配套,强化经费保障,进一步探索破解义务教育择校难题的长效机制。科学规划学校布局,加强教育资源建设,合理确定义务教育学校招生条件与范围,满足生源变化需求,努力使学校招生规模与办学条件基本适应。
7.保障各类群体平等受教育权。完善义务教育入学办法,加强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切实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完善教育助学体系,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各项资助政策。制定出台《南通市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方案》,加快普及高中阶段特殊教育,巩固提升残疾儿童少年15年免费教育成果。办好民族班校,加大指导扶持力度,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三、完善教育体系,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8.推进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做好五年行动计划实施检查、总结工作,并结合实际制定好第二期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尤其要重视前三年的项目安排。推进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创建工作,海安县、如东县、通州区力争通过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创建验收。完善学前教育县级统筹、县镇共建机制,发挥镇和街道发展学前教育的积极性,从今年开始,我市将组织开展市级学前教育现代化乡镇(街道)创建评估工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市区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理顺市区学前教育办园体制。着力推进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坚持规模与质量并重、公办与民办并举,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新建、改扩建一批幼儿园,新建普惠性幼儿园30所以上,新创省优质园15所以上。探索建立幼儿园服务区制度,实现普惠性幼儿园全覆盖,努力满足适龄儿童就近入园需求。支持民办幼儿园品牌化办学,提供优质特色保教服务,满足学前教育多样化需求。加快落实幼儿园编制标准,推进幼儿园园长、教师培训和专业成长。
9.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及相关政策措施,召开全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进大会。统筹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推进职业学校布局调整和集约化发展,使职业教育布局、专业和层次结构与区域产业发展相适应。深入实施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推进高职院校省市共建、校地共建、校企共建。以提升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为目标,重点实施特需专业建设、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建设内涵提升、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优秀中青年教师进企服务等重点工程。推进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建设,确保相关学校通过省级评估验收。建设好23个省级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
10.推进社会教育体系建设。按照职前职后相衔接、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各类社会教育发展。充分发挥南通开放大学的主体作用,建立南通市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加强社区教育主阵地建设,新创建省级、市级标准化社区教育中心各5所,启动省级社区教育示范区建设。强化居民学校建设,新创建省标准化居民学校70所。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完善老年教育体系,进一步提高老年群体参与学习活动的比例。
四、推进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1.落实德育为先工作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努力培养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进中小学“八礼四仪”养成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全面实施《南通市中小学德育三年行动计划》,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加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团组织活动的密切联系,科学设计和安排课内外、校内外活动,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完成南通市首批中小学德育工作研究基地课题结题,推广一批德育创新成果。开展中小学德育工作测评。深化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品牌建设,开展德育特色学校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育人效果。加强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促进家校合作,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少年宫等各类校外活动场所的育人作用,推动各类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活动规范化开展。
12.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深化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创新,落实课堂教学改革基本要求,培育一批课堂教学改革示范学校。加强行政推动,支持情境教育实验学校和李庾南实验学校开展工作。鼓励各县(市、区)整体推进适合本区域校情、学情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深入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大力开发、实施知识拓展类、职业技能类、兴趣特长类、社会实践类等校本课程以及大学先修课程,引进国际课程。实施《南通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南通市中小学学科活动课程》。积极开展学分制、选科制、走班制的探索与实践。推进普通高中特色项目建设,推出一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优秀成果。鼓励普通高中开展学生社团(俱乐部)建设,组织开展全市优秀学生社团评比展示活动。加强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学科基地的建设,定期开展对学科基地的考核评价。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加强精品课程建设,评选15~20门市级职业教育精品课程。开展职业学校教学质量检测与评估,进一步促进学校内涵建设的提升。开展市级教学成果奖评选,总结、推广优秀教学成果。开展新一轮国家、省级教学成果奖项目培育工作。
13.促进学生全面、健康、个性发展。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着力构建目标明确、机制健全的学校体育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体质健康。以校园足球为重要抓手,大力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开展学校体育工作评估,鼓励创建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示范学校。改进美育教学,完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美育工作机制,提高学生审美、艺术素养。以举办全市第六届中小学生校园艺术节为契机,推动开展丰富多彩、具有时代特征和适合学生特点的校园艺术活动。召开全市中小学艺术教育现场展示推进会。加强中小学校、幼儿园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督查和常见病、流行病防控,切实保障学生身体健康。建立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管理机制,制定实施《南通市学校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管理办法》。
14.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继续全面深入贯彻落实《语言文字规划纲要》,创新语言文字宣传、监管、服务工作,全面推进语言文字依法管理,承办全国中小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督导评估现场会。广泛开展“书香校园”创建活动,深入推进校园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弘扬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继续开展国家级课题《乡镇青少年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研究》,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城市创优、乡镇达标”工作,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构建和谐语言生活,促进我市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整体提升。
五、抓好队伍建设,培养“四有”好教师
15.提升师德建设水平。创新师德教育,加强师德宣传,引导广大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努力营造尊师重教、崇尚师德的良好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广大教师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切实增强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平等对待学生的意识,提高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的能力。进一步规范广大教师的从教行为,强化师德考核,构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严格贯彻执行《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健全师德投诉举报、调查和处理机制,加大对师德失范行为的惩处力度。做好第十二届“园丁奖”、第六届“感动南通教育人物(群体)”和全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评选工作。
16.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施在职教师“重返高校”培训计划和未来教师培养计划,推进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提升工作。完善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培训制度,创新培训模式,强化校本研修。完善评价和激励机制,搭建有效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加强名师工作室建设,新增15个名师工作室,建立市级专项经费资助制度,支持名师工作室出成果。遴选省特级教师培养对象。继续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加快构建多层次的教育人才梯队,助推新一代南通教育代表人物成长。研究出台鼓励教师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指导意见。支持在通高校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促进学校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提升。推动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创建3~5个省示范性县级教师发展中心。
17.完善教师管理制度。推进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促进师资合理均衡配置。贯彻落实《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深化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教师编制、岗位设置、职务评聘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建立教职工编制总量控制和余缺调剂优化机制,实行学校教职工编制动态管理。积极推进城乡、校际、区域间教师资源的合理调剂和有序流动,解决部分学校结构性缺编问题。做好2015年面向社会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工作,实施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
六、突出关键环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18.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育人模式创新,完善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加强普通高中课程特色项目建设,创新课程实施载体,创建省级普通高中课程基地4~5个。积极推进现代职教体系试点项目建设,贯通学制、衔接课程、提高质量,探索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新模式、新机制。启动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实施的试点工作,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引入国际通用职业资格标准,推动专业课程教学对接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工作。依托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改革项目,完善师范生免费定向培养机制,完善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师培养培训模式。
19.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完善中考改革研究报告,为中考改革提供系统的政策理论支撑。研究制定南通市中等学校考试招生方案,健全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相结合的中等学校招生制度,完善综合录取、推荐录取、特长生录取与注册入学相互补充的多元录取机制。探索部分科目多次考试和等级呈现,形成普通高中自主招生、中职学校注册入学等多元录取模式。推进中考改革背景下初中学校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办学实践。推进招生考试服务平台建设,加大信息公开力度,为考生提供政策咨询、志愿填报、录取查询等更多服务,确保招考公平公正。
20.构建教育管办评新机制。转变教育行政职能,推进简政放权和内设机构改革,完善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减少对学校的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落实和扩大学校在教育教学、专业设置、招生录取、教师选聘、经费和资产管理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推进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探索管办评新机制,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的院校、教科研机构、教育行业协会、专业学会等成立社会性评估组织,积极参与教育质量、办学水平、投入绩效等评估。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办学,探索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促进办学主体多元化。
21.扩大教育开放合作。支持南通高新区、通州湾科教城等引进大院大所,形成我市校地合作新局面。健全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制度,推进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化办学。积极参与区域教育合作交流,主动融入长三角地区教育改革与合作发展大局,提升南通教育的区域影响力和竞争力。提升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水平,引进国际教育资源,全面推进天津大学与美国密西根大学在通合作办学工作。积极利用汉语推广、友好学校交流和学生境外修学等途径,拓展教育国际交流合作领域,积极探索建立境外教师培训基地,选派优秀校长、骨干教师赴境外培训。
七、推进依法治教,提升教育治理能力
22.依法履行教育管理职责。认真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健全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教育管理体制机制,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推进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落实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等法定程序,进一步加强教育行政机关信息公开工作。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依法实施教育管理和监管的方式与手段,健全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加强对民办教育机构的规范管理,建立教育、工商、人社、公安、物价等部门共同参与的民办教育机构管理、服务机制,组织开展诚信办学评比活动。
23.强化教育督导职能。成立市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健全教育督导工作机构,健全和完善督政、督学、监测评估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组织开展学前教育改革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等专项督导。加强督学队伍建设,调整和充实兼职督学队伍,建立集团化办学等联合办学体督学小组,完善市、县、学校(联合办学体)三级责任区督学制度。全面提升督导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完善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加大对学校办学行为、教育教学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督导力度。规范各类教育评估检查,实行由教育督导部门归口管理制度。
24.深入推进平安法治建设。严格执行安全稳定工作“一票否决”,全面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开展隐患排查,组织宣传教育,实施考核奖惩,着力构建学校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提升校园及周边秩序管理水平。统筹推进平安、法治建设,深入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长安校园创建活动,切实维护学校师生合法权益和生命财产安全。把依法治校作为评价学校管理和办学水平的重要内容,深入推进各级各类学校依法治校,进一步增强广大学校校长和教职工的法治意识。加强学校章程建设,全面实现“一校一章”,使章程成为学校改革发展、依法治校的基本依据和准则。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推动法治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
八、巩固教育成果,实施党建强教工程
25.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巩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进一步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对学校工作的政治核心作用。组织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创新党组织负责人培养机制,实施党建工作结对带教青蓝工程。建立完善党建工作督导制度,全面加强党建工作指导。落实学校(单位)党建工作述职制度,党组织负责人向上级党组织和学校(单位)全体党员进行专项述职。建立学校(单位)党建工作群众评议制度,定期组织党员和教职工、学生、家长代表等进行评议。发挥学校领导和党员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立足教育、服务社会,开展志愿服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6.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党组织主体责任、纪检监察部门监督责任,完善学校(单位)纪检监察工作机构设置。积极探索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从制度建设入手深化源头治理。落实“四个不直接分管”制度,加强重点工作和关键环节的监督,对基建、采购招投标、干部人事等工作实施全方位监察。加强教育审计工作,促进教育资金依法依规使用。加大制度执行力度,进一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学校违规办学、违规招生收费、违规征订教辅材料、有偿家教等热点问题,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发挥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作用,持之以恒反对“四风”,进一步将作风建设的各项规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7.凝聚教育系统的智慧和力量。加强教育系统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制定后备干部队伍培养规划,完善选拔、培养、使用和管理机制,建设一支适应南通教育改革发展新要求的干部队伍。发挥工会桥梁纽带作用,深入开展联系职工群众主题实践活动。加强共青团活动品牌建设,不断创新学校团建工作模式,提高团组织的服务能力。关心支持教育系统民主党派组织建设。推进关工委工作“创特色、铸品牌”,整体提升全市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水平。积极支持老同志参与教育督导、地方教育文化研究、青年教师培养等工作。
28.加强教育新闻宣传工作。围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等主题,精心策划年度系列宣传活动,加强与各级各类媒体的沟通,及时宣传报道南通教育改革发展措施和成果。优化南通日报教育专版、南通教育门户网站等宣传平台,加强官方微博、微信建设,主动做好信息发布、政策解读工作,为教育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