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0372号提案的答复(关于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打造高校到企业最后1公里的岗前职业培训的提案)
来源: 南通市教育局 发布时间:2024-09-12 16:35 累计次数: 字体:[ ]

顾彬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打造高校到企业最后1公里的岗前职业培训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严峻态势,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传统行业就业岗位日趋饱和,许多大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困境,期望薪酬一降再降;另一方面,随着科技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新兴行业对人才需求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对求职者的专业技能要求更高,企业面临人才紧缺、岗位空缺的情况。这一现象,究其根本市产业结构调整引发的市场需求与人才供给之间的不匹配,这种不匹配不仅导致了企业用工成本的增加,也加剧了青年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主要原因有二:

(一)职业院校封闭办学。一部分职业院校根据以往办学经验,在缺乏企业充分参与、劳动力市场指导的情况下设置或者调整专业,忽视产业的现实需求,特别是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对新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产教融合不够深入。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办学的重要特征,但在具体实践中,职业院校与园区、行业、企业之间的互动往往徒有形式,未有实质性深度融合。进而,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现实需求也就难以转换成职业院校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解决“有岗缺人”和“有人无岗”这一结构性矛盾,关键还在于高技能人才供给侧有效发力。在通高职院校作为技能人才的主要输出地,要主动适应地方经济转型发展趋势、积极对接主导行业产业结构调整、自觉改变传统职业教育固有思维,破解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难”这一痛点堵点,提升人才供给质量。近年来,市教育、人社部门充分发挥政策引领作用,持续推进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院校及行业组织为主体的人才培育体系,大力培育匹配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是优化专业设置。新质生产力发展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新的需求,产业结构变化要求职业院校专业结构随之变化。今年以来,市教育局严格把关职业院校专业审核备案工作,结合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全市职业院校新增人工智能、养老照护等专业21个,淘汰会计、物流管理等专业6个。牵头市发改委、科技局、工信局等部门,结合南通“616”产业体系以及未来产业发展需求,制定《中高职专业优先发展目录清单》,同时推动成立各级各类专业设置指导委员会,统筹各职业院校做好专业设置工作,建立职业院校与行业骨干企业、中小微企业紧密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探索产业规划和人才需求发布制度。

二是加强师资团队建设。高职院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加强“双师型”教师培育和产业教授引进等工作,提升教师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关于开展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组织全市中职学校开展“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目前全市“双师型”教师1591人,占比74%。组织开展在通高校服务地方经济贡献奖、在通高校青年教学名师等项目评选。开展在通高校第五期“226工程”科研资助项目结题和第六期“226工程”科研项目资助遴选工作。

三是加强实践平台建设。指导相关中高职院校对接园区企业,组建十余个市域产教联合体,其中船舶与海工装备市域产教联合体、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三新两高”先进制造产教联合体获省级立项。牵头成立高端纺织产教共同体、数字供销产教共同体、全国首个中国南非可再生能源产教联盟和新能源产教共同体。江苏工院与中天科技合作开展的机电设备专业类现场工程师项目、江苏航院与新扬子造船合作开展的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专业类现场工程师项目获首批国家立项。江苏工院牵头的江苏纺织服装职教集团、江苏航院牵头的全国航海职业教育集团获评全国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南通职大牵头的南通建筑产教联盟(职教集团)获评省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成绩省内领先。

下阶段,我们将联合人社部门,进一步优化教学体系和合作模式,探索技能人才培养新路径。

第一,优化教学体系。传统的教学体系以教授知识和培养单一技能为主,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说教多,实战少,课程设置中较少考虑学生职业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从而导致了教学内容落后、职业资格证书衔接不紧密、毕业生与用工需求脱节等问题。下一步,将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动员企业深度参与课程改革和教学设计,加强校企共建,用行业标准来校准专业标准、用职业标准来校准教学标准,同时,紧密结合南通重点产业集群,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明确专业设置改革方向,积极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绿色环保、5G、物联网、第三代半导体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所需的新兴专业,加快建设托育、家政、养老、护理等民生事业领域和现代服务业领域相关的紧缺专业,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

第二,优化合作模式。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和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平台优势,建设建强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充分发挥大产业、大项目、大平台、大企业的牵引和驱动作用,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人员流动,进一步提升职业院校关键办学能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另一方面,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持续深化校企合作,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推进职业学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允许企业以多种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发挥企业在实施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形成部门协调、校地协同、行业企业参与的政策红利。    

第三,加强求职指导。推动就业教育贯穿高职院校招生、培养、就业全过程,健全就业实习和见习制度,做好学生就业服务保障。充分发挥校就业指导中心等机构作用,做好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为学生提供合理的指导和规划、制定合适的职业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