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0261号提案的答复(关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与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建议)
来源: 南通市教育局 发布时间:2023-11-15 09:21 累计次数: 字体:[ ]

姜树华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与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建议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情况

一、高点定位,立法保障全省率先。2020年9月,南通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南通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2020年11月,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该《条例》,同时将《条例》列为2020年设区市立法精品培育工程项目,于2021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条例》共七章、四十条,从招生入学、办学条件、师资建设、教育质量、法律责任等方面,对我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以地方法规的形式提出刚性要求。《条例》颁布两年多来,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条例要求,全力推进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与城乡一体化,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当前,《条例》已成为我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地方性纲领性文件与制度化安排。

二、聚焦质量,学业水平全省领先。在近几年国家、省实施的义务教育学生学业质量监测中,我市整体水平全省第一,特别是学生自信心指数、内部学习动力指数、高层次能力发展指数、对教师教学方式的认同指数等绿色评价指标,均居全省第一。我们将教学质量作为教育发展的生命线,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一切围绕教学转、一切围绕教学干,形成大抓教学的浓烈氛围。始终把教师作为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力量,引领广大教师心无旁骛抓教学、尽心尽责提质量。深化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致力打造优质教育组团,推行“优质学校+新校+薄弱校”模式,以资产和教育教学为纽带,以师资和学科组建设为重点,全市97个义务教育集团有力保障了459所成员校的办学质量。今年初,市教育局以1号文件印发《关于全市中小学校实施“四全管理”的指导意见》,创新实施“四全管理”50条标准,构建全对象、全时段、全空间、全领域管理体系,促进学校治理格局更加完善,促进教育质量更快提升,促进“五育并举”真正落实。

三、加大投入,公办比例全省最高。我市在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就读的学生占比1%,远低于5%的国家要求,民办学校就读占比全省最低,公办比例全省最高。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两个只增不减”,连续十一年把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学位的持续增加。2022年,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223.7亿元,一般公共预算经费183.97亿元,全年净增学校10所、新增学位2.3万个。持续推进全市44所义务教育学校改扩建工程,注重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办学环境改善提升,对280所中小学实施空调安装及电力扩容,常态落实校园智慧安防、运动场地改造、教学设备更新等项目。加强智慧校园及信息化建设,均衡配置资源,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在全省率先完成义务教育学校教室照明改造,提前两年实现达标率100%。以高于省定标准按月发放教师课后服务补助,累计发放中小学课后服务费5.85亿元,其中财政资金2.59亿元。

四、开拓创新,“双减”改革全国试点。作为江苏唯一的“双减”全国试点城市,我市以校内提质、校外减负为改革突破口,提出学习时长要合理、教学效率要提高、五育并举要落实、育人资源要拓展、学生营养要跟上、创新思维要强化的“六个要”工作思路。注重课堂教学提质,以“教足教好”确保“学足学好”,全市义务教育学校课堂教学优良课率达90%以上,教师各科作业面批率每天保持在20%左右。注重课后服务提优,小学每天提供2节课后服务,初中每天提供3节晚自习服务,探索假期托管服务。推进周末线上答疑,名师骨干全员参与“慧学南通”线上课程资源开发,每周末推送序时学习资源。公开招募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进校园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建立公益性课后服务联合供给机制。注重规范治理提效,“双减”实施当年全市765家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实现“清零”,在全省率先启动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审批,发放全省首张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审核意见书,截至目前已审批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836家,全省数量最多,教育部专门发文推介我市经验做法。注重心理健康提能,全面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润心”关爱行动,出台心理危机干预、家校社协同育人等10大刚性举措,实行校园安全“一季一检查、一季一排名、一季一通报”制度,近两年因心理健康原因导致的极端事件数量,我市保持全省最低水平。承担试点任务以来,我市已呈现“五少五多五高”的发展态势,即:学生作业少了,精题精课多了、教学质量高了;社会培训少了,学校育人资源多了、学生综合素质高了;教育焦虑少了,成才路子多了、学生健康指数高了;家长负担少了,亲子陪伴多了、群众满意度高了;校园安全问题少了,家校社协同育人多了、立德树人成效高了。

五、传承发展,教科成果全国瞩目。在三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评选中,我市义务教育获得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三项,在全国设区市中较为少见。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研究、李庾南老师的“自学 议论 引导”教学法是我市小学、初中教研领域的两座富矿,为提升我市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义务教育教科研提供了榜样示范与精神引领。在“二李”的带动下,我市坚持将教科研作为义务教育的关键支撑点,注重发挥其在推进课程改革、指导教学实践、促进教师发展、服务教育决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已建立较为完备的市—县—校三级教科研工作体系。坚持将教科研作为服务一线的最终落脚点,提出“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12字”教学要求,配套研制“12条”课堂教学评价表,“12字12条”课堂教学改革的最大亮点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后来迭代升级为我市的“立学课堂”教学改革,科研服务课堂教学、“以生为本,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进一步夯实,该项目也获评2022年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省级特等奖、国家级二等奖。各区县竞相探索“立学课堂”的区域性表达,采取多元架构策略,初步形成“一县一特色、一校一精品”的课堂改革格局以及“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课堂改革生态。

六、城乡一体,县中崛起全国知名。我市县域普通高中群峰耸立,新华社、中国教育报等媒体专门予以报道。县中崛起的背后是乡村优质义务教育的强大支撑,在我市很多乡镇,出现了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甚至包括学前教育全阶优质的基础教育格局体系。这一良好教育生态的形成,是我市一贯重视乡村优师培育改革,着力提升城乡一体化建设水平的结果。系统数据显示,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县级以上骨干教师共13664人,其中城镇6085人、占比45%,乡村7579人、占比55%,乡村骨干教师占比超过城镇10个百分点。坚持十六年创新培育乡村优质师资,2007年起,先后在全国地市率先开展了“初中起点五年制”师范定向生培养试点、“初中起点七年贯通培养小学教育师范定向生”试点。在全省率先出台《南通市教师发展示范校建设标准》,建成市级教师发展示范校70所。组建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80个,培育乡村骨干教师2260名。启动“江海名师”人才计划,全面实施教师队伍建设“1115”培养工程。出台《南通市中小学教师培养激励办法》,在职称评审、编制保障以及名教师、名校长、名班主任评选认定等方面,激发教师发展内生动力。

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一是聚焦校长、教师、生源三类关键人

1.提倡教育家办学。我们提倡教育家办学,而不是社会活动家办学。坚持一位好校长,就是一名教育家型的校长。校长就是要以校为家,要“坐得住”,管好班子、带好队伍、办好学校;要“抓得准”,聚焦课程、聚焦课堂、聚焦课改;要“冲在前”,做全校师生思想的引领者、人格的引领者和教学的引领者。“教育家办学”思想在崇文重教的南通,已深入人心。

2.保障教师队伍。我市严格规范教师的跨区域流动,以引导各地各校专注于自身队伍建设,各县域高中形成了一支“师风正、教学好、留得住”的教师队伍,从而有效维护了整个城市的教育生态,给予了各县域高中发展最为基本的保障。市级层面,我们整合全市资源,建立市级教师编制“周转池”,实现师资配置动态化管理。在各县(市、区),适当优化普高生师比,有的县(区)达到8∶1。

3.坚持属地招生。属地招生是我市区域县中保持竞争力的核心之一,是我市县域高中竞相发展的基础。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我市就坚持各县中在各自县域范围内招生,严禁跨区域招生,为高中学段“保苗”,严格审查非正常转学,并将监管延伸至义务教育阶段,构建起“属地招生”的制度屏障。

二是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关键支撑作用

1.建立完善的教研体系。我市构建起“市教科院——县(市、区)教研室(教师发展中心)——学校教科室”三级成熟的教研体系。既有一体化的“自上而下”,又有扁平式的“自下而上”。各县(市、区)也建立起与设区市匹配对应的教科研体系,直接指导县域内高中的教研工作。

2.常态开展沉浸式调研。组织实施“筑稳高原、抬升高峰、文理并进”专项调研行动,通过沉浸调研、听课评课、师生座谈、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现状,总结经验、凝聚智慧、护航发展、巩固优势。

3. 优化高考研究八大平台。聚焦“高中教学质量提升”,我市重点抓好“八大平台”的研究与引领,即阅读素养提升研究平台、一类生源学校“抬升高峰”研究平台、二类生源学校“筑稳高原”研究平台、一般生源学校提升本科率研究平台、春季高考研究平台、“文科”提质研究平台、课程改革研究平台、德育内驱力提升教育质量研究平台。通过分类开展活动,提升平台建设实效。

4.发挥学科基地引领作用。加强学科基地建设是我市教科研实践了27年的一贯做法。每个高考学科均设有两个基地,分布在全市18所县域高中,每个学科基地均承担起教学研究、研训活动、资源建设、成果推广的主要职能,推进学科课程教学改革与新高考研究,促进学科教师成长。

三是巩固提升过程性管理关键传统优势

1.加强顶层设计。我市坚持管理出效益、出质量,强化过程性、精细化管理。今年初,市教育局以1号文件印发《关于全市中小学校实施“四全管理”的指导意见》,有效整合教育、教学、科研、后勤、师生员工和外部因素等各种资源,构建全对象、全时段、全空间、全领域管理体系,创新实施“四全管理”50条标准,进一步提升学校管理和服务水平。

2.注重贯彻落实。上半年以来,各县(市、区)板块迅速行动,对深入推进“四全管理”纷纷拿出务实举措,努力形成“处处有人管、事事有人盯、人人有事干”的管理格局。在各县域高中,教育教学管理的重心直接下沉到年级组,重点把好三条线的管理——班主任团队、备课组长团队、学生团队。我市精细化管理的背后,蕴含的是学校办学有定力,秉承的是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

四是构建乡镇高中健康发展的关键生态

在我市,不仅每个县(市、区)都有一所“领头雁”的县中,更有几所实力雄厚的乡镇高中。我市乡镇高中的崛起,是我市坚持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优化县域高中教育体系、促进县域高中优质均衡发展、办人民满意的好高中的重要成果。

一方面,乡镇高中高质量发展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城乡一体化的必然要求。乡镇高中崛起的背后是我市乡镇优质义务教育的强大支撑,在我市很多乡镇,出现了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甚至包括学前教育全阶优质的基础教育格局体系,出现了很多乡镇的孩子不愿意去城里上高中的情形。

另一方面,乡镇高中高质量发展也是乡镇高中立足实际、精准定位、错位竞争、竞相发展的必然要求。乡镇高中发展有其劣势,但更有其优势。乡土资源、乡村生态教育资源为丰富乡镇高中课程、开展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乡村的宁静、师生的专注为乡镇高中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乡镇高中的崛起为我市构建“高品质高中、特色高中、综合高中”共存的办学格局奠定了基础。

南通市教育局

2023年 8月 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