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江苏教育报》:用好即时情境 发展核心素养

来源: 江苏教育报 发布时间:2020-02-28 字体:[ ]

■南通市教育局 刘卫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会成为一种危机,给社会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但危机并非一无是处,德国教育人类学家博尔诺夫曾指出:“这些事件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它包括有威胁生命的重大危机、突发的对新的更高级生活的向往、使人摆脱无所事事状态的号召和告诫,以及对今后生活起决定性作用的遭遇等。”对教育者而言,需要我们“危”中见“机”,善于利用这些突发的、充满不确定性、超越预设游离于规划之外的“即时情境”,开掘其独特的教育价值,开发相应的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加以实施,以收到超乎寻常的教育效果,让教育引领生活。

用好“即时情境”,开发并实施课程,是重视情境教育的具体化。关注“即时情境”中的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利用,沟通了学校教育教学和当下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使课程更具现场化、更富针对性。当下的社会氛围、学校师生的关注焦点和精神状态等,带给课程实施鲜活的气息,师生置身于这样真实的情境之中,教学的目标、内容、心向、情绪等要素高度统一,有机交融,教育的“时、效、度”更易于达成。

有效发挥公共卫生事件的教育价值,需要以课程为载体,做好课程开发与经验建构。

在课程开发上,要立足学段,注意所处大中小幼的阶段特征,开发符合学段水平的课程内容。在开发路径上,可因地制宜,或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或教师开发班本课程。无论哪种方式,从价值取向和内容建设上,都要回到核心价值,聚焦核心素养,突出教育重点,至少应在以下几个领域着力确立教育目标:一是人性教育,培植健康人性,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追求高尚生存。二是公民教育,培植公民责任意识,引导理性公共参与,共助优质公共治理。三是科学教育,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培植科学精神,拥抱真理。

与此相适应,在课程开发时,要注意从多个维度确定课程内容,以便发挥全员育人作用,保障学生在与课程的相遇中建构丰富的人生经验。在此方面,非典期间,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专题性文化课程课题组开发的《当非典袭来的时候……》或有启发。为着重引导学生从生命科学的角度,正确认识“非典”及其危害,体验生命的重要,感悟人生的意义,该课题组在编制专题文化读本时,利用教材中的《网上呼救》《我要报效我的祖国》《生命的壮歌》等课文,分别讲述的是科技与合作对成功克服危机的重要性、一个人的高尚情操对事业成功的动力作用,对师生坦然面对危机有很强的启示意义。同时补充了《探寻生命科学奥秘的人》一组文章、《抗击“非典”现在进行时》一组图文,前者介绍的是成功研制出“天花”疫苗的金纳,霍乱、狂犬病疫苗的发明者巴斯德,青霉素的发现者弗莱明,消毒法的发明者利斯特等人的事迹,为学生梳理出人类战胜病魔的历史事件,内容中侧重于生命科学知识的渗透,使他们对生命的奥秘有了科学的认识,旨在激发学生的使命感。而《抗击“非典”现在进行时》则为学生提供了防范非典的资讯以及抗非一线涌现出的感人事迹,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相连、与社会相通。另外,这些文章的表达方法各有特色,可以作为学生的习作指导。

在经验建构上,要坚持五育并举、学科协同的课程实施原则。本次是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相当的专业性,在教学时,涉及防控卫生知识与技能的课程内容,可以邀请家长中的医务工作者志愿进课堂,以专业部门发布的防疫指南等为蓝本,增强科学性和宣传效果。而其他内容,更要注重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建构经验。

前述从“非典”中开发的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通过三种课型及多种活动来进行:一是阅读课上夯实基础。根据“危机产生、人们如何应对”的线索,在阅读课上,深入研习文本,领悟文章主旨,感受课文中人物的献身精神;梳理科学家研究新病原的历史,感受医护人员同“非典”抗争的事迹,从历史的追忆和现实生活的感受两方面受到奉献精神的熏陶和生命科学的教育。二是班会课上提高升华。通过小品、相声、朗诵、舞蹈等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来表达对奋战在抗非一线医护人员的崇高敬意,深化对科学家和医务工作者献身于人类崇高事业的精神的理解,获得深挚的情意熏陶。三是习作课上发展创造。引导学生利用《探寻生命科学奥秘的人》一组资料进行题为《人类战胜病魔的几个瞬间》的习作训练,旨在培养学生检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用叙述性的语言表达历史事件;结合班队会上学生的爱心奉献活动和阅读经验,做题为《致“白衣天使”》《“白衣天使”,向您致敬》《致探寻生命科学的人》的书信习作训练,均收到良好效果。

“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情生”。师者当敏锐抓住“即时情境”的教育契机,开发合宜课程,精心实施,生成丰富的课程经验,为学生的生命奠基。

http://epaper.jsenews.com/mp1/pc/c/202002/12/c743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