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新华日报》:“双减”起步,南通这样探路

来源: 《新华日报》 发布时间:2021-10-12 字体:[ ]

记者 郑焱 陈明 徐超 贲腾

国家“双减”政策发布后,南通与北京、上海等城市一起,成为全国首批9个试点城市,也是江苏省内唯一试点城市。8月27日,南通正式发布“双减”实施意见。

全面实行“双减”的南通,为全国、全省探路。“双减”给南通的教育,带来怎样的变化?南通版的“双减”,有哪些具体举措?南通又如何在“双减”同时,消除家长的教育焦虑?

“双减”显效:

学生甩掉沉甸甸的书包

8日早上7点半,南通市城中小学校门前,一辆电瓶车刚停稳,该校一年级学生顾宸莱两手一撑,从后座上轻松跃下,一路小跑奔向校园。记者发现,陆续到校的学生们身上,原本鼓鼓囊囊的书包也不见了,更没有沉重的拉杆箱等“重装备”,每个人手中只有一只小巧的手拎袋。

记者打开顾宸莱的手拎袋,发现里面只有一只水杯、一个魔方,课本、作业全部不见踪影。“都在课桌里躺着呢!”南通市城中小学校长沈蓉解开记者的疑惑。按照南通市教育部门要求,每天放学后学校面对全校学生开展课后延时服务,“作业都会在学校完成,书包不用再带回家,孩子们每天都能‘轻装’上阵了。”

学生甩掉沉甸甸的书包,是南通落实“双减”政策后的最为明显的变化。

上学不带书包,放学不带作业。下午4点,是往常的放学时间。记者来到五里树小学,这是位于崇川区北端的小学。走进校园,课后延时服务已经开始。大多数班级的学生们正在忙着完成当天的家庭作业,动作快的学生已开始看课外书。每个班级都有两名老师在岗,面对面指导学生。随着作业辅导进入尾声,整个校园也变得热闹起来,歌声、乐器声和运动场的欢笑声此起彼伏。

“双减”第一周,南通校园出现明显变化:100%小学开展“5+2”课后服务、100%初中提供晚自习服务,参加课后服务及晚自习服务的学生超过52万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96.58%,参加课后服务及晚自习服务的教师有3.8万人,占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总数的97.39%。

晚上8点,崇川区中南世纪花城小区。居民石海军推开家门,发现儿子已摆好棋盘准备“开战”。孩子从校门进家门,就进入了另一个他感兴趣的“课堂”。“以前我一直陪他做作业,做完还要批改签字,有时要到晚上11点。‘双减’后,家庭作业没了,同时也告别了繁忙的课外补习,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周末,准备带孩子去植物园。”石海军说。

“双减”目标:

社会教育焦虑明显缓解

南通“教育表情”的变化,背后是9702字的“双减”工作《实施意见》,这是南通“双减”试点的“路线图”。

南通“双减”计划分三步走。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全面推行课后服务,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全面禁止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学科类校外培训等。一年内,健全、落实具有南通特色的“四精四必”作业规范,小学开展工作日“5+2”课后服务,初中提供工作日晚自习服务;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数量大大压减。三年内,南通的“现代化教育高地、新时代教育之乡”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课堂“教足教好、学足学好”走在全国前列,社会教育焦虑明显缓解。

从全国300多个地级市中脱颖而出,被国家选作“双减”试点,南通深感责任重大。南通市委书记王晖介绍,市委市政府一个月内召集全市30多个部门召开20多次专题研究会,对30条举措反复“过堂”。除工作路线图外,还形成20个工作方案。

如何推动“双减”迅速出成效,抓到点子上是关键。南通市教育局局长郭毅浩说,南通抓住4个节点,即开学第一天、开学第一周、开学第一月、第一学期。目前,“双减”全面实行只有一周,但效果已然显现。

晚上9点多,南通高新区小学门外,曾经门庭若市的“教培一条街”变得有些清冷。“不到一周时间,就有38家校外教培机构自己关门,办理了注销手续。”南通市教育局副局长朱全中介绍,实现“双减”,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是重中之重。目前,南通仅教育部门审批的教培机构就有765家,将全部重新登记审核,绝大部分将面临关门或者转行。

“将来,校外培训机构的一举一动都将实时监控。”朱全中介绍,所有培训机构都装上监控设备,接入南通“双减”大数据管理平台,实行24小时监管,一旦发现违规组织学科类培训,系统将自动“报警”。

南通市教育局基教处处长张翊翔如今多了一个身份——全省首位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处处长。张翊翔说,按照每2万名学生配一名监管人员的比例,南通有了一支40人的专门队伍,全部纳入编制。“这40名人员,专干一件事,监管校外培训机构。”

“双减”底气:

优质教育资源全面共享

“老师,这道题我弄懂啦,您看对不对?”8日下午5点半,南通市新区学校,五(1)班学生罗翰成捧着作业请值班老师刘晓艳批改。在他身后,三五个孩子正排着队等候。“面批作业已成为老师每天必须完成的‘作业’。刘晓艳告诉记者。

“我们力争每天各科作业的面批率达20%左右。”张翊翔介绍,南通要求所有老师在作业管理上做到“四精四必”,即“精选、精练、精批、精讲”“有练必躬、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这意味着,让学生练的,老师必须自己先做;发给学生做的,必须在规定的时间收上来;收上来的作业必须及时批阅;批阅的作业必须认真讲评。”

“如果说减负是治标,提升校内教育质量就是治本。”郭毅浩介绍,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实施意见》中,没有将“压减作业总量”放在第一部分,而是直接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作为开篇第一条,推动教师在课内“教足教好”、学生在课内“学足学好”,确保义务教育学校课堂教学优良课率达到90%以上。

大刀阔斧地“减”,南通最大的底气,是教育资源优质均衡。

新学期伊始,地处主城区边缘、仅有4年办学历史的崇川初级中学的学生们欣喜地发现,南通名校田家炳中学的教科室主任张弛成了他们的新老师。“一位名师可以带出一群名师。”崇川初级中学校长吴琳介绍,崇川初中将整个备课组作为“命运共同体”考核,推动特级教师与年轻教师深度融合。近两年已有14名年轻教师在省级比赛中获奖,学校整体教学质量跃居市区前列。

学生在学校学足学好,背后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全面共享。推进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区域特别是同一区域校际差异,对于减轻学业负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长们对于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也源于校与校、班与班之间的差距。通过实行校长和名优教师交流轮岗、组建区域教学联盟等举措,南通集中力量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在该市的规划中,崇川初级中学这样的义务教育新优质学校,每年将增加30所左右。同时放大李吉林、李庾南等本土教育名家示范作用,培育“1115”教师队伍——1万名骨干教师、1000名卓越教师、100名教育家型教师、50名领航校长,努力让所有孩子都能在家门口上名校、遇名师。

课堂上“吃不饱”的孩子怎么办?在家里找名师。

整治校外培训机构的同时,南通在全国率先推出“线上答疑”平台和“名师空中课堂”,将所有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的课堂实录上传,并组织名师为孩子们线上答疑。上线首个周末,两大平台总登录量近4万人次,收获16万人点赞。

记者手记

“双减”之后, 家长该干啥

□ 郑 焱

在南通采访教育局副局长朱全中时,他的手机响了。朱全中说:“有一个朋友发了条微信,说现在‘双减’了,家长解放了,他可以天天出去喝酒‘掼蛋’了。”讲完后,这位中学校长出身的副局长轻叹一口气。

南通“双减”试点,备受社会关注。这条微信,真是一个适时的提醒。记者在采访中接触了不少家长,发现“双减”后,一些家长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状态:一种是仍然陷于教育焦虑不能自拔,总感觉孩子太“轻松”,会“输在起跑线上”;另一种则是将孩子的教育全部交给学校,自我“解放”。

“双减”是一项面广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不是仅靠学校就能解决的,必须社会和家庭共同参与。部分学生“偷跑”“抢跑”,必然导致焦虑情绪蔓延,形成一人站立、全体起立的“剧场效应”。“双减”,需要家长、老师、培训机构、教育主管部门之间“协同减负”。

而“双减”政策的初衷,是“回归教育本质”。“双减”之后,孩子们有了大量课余时间,这也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些家长将孩子的教育责任完全推给学校,同样会使“双减”效果大打折扣。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双减”工作所针对的,正是这个问题。正因为如此,国家对推进“双减”工作所下的决心之大、所采取政策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朱全中说,“双减”之后,家长要承担的角色和任务,需要认真思考。“双减”给了孩子和家长更多自主支配的时间,家庭教育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家长要学会陪伴成长,在共度“亲子时光”中,更多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在亲情中理性规划孩子的未来。

9月14日《新华日报》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