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教育部官网:用好“三关一机制” 共筑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游戏“防火墙”

来源: 南通市教育局 发布时间:2021-11-08 字体:[ ]

最新发布的《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1.8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94.9%,上网玩游戏的未成年网民比例62.5%,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引导青少年这一“网络原住民”群体健康上网、适度使用网络游戏产品,是提升教育治理能力的一项重要课题。今年6月1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实施,其中增设的“网络保护”专章,明确规定了政府有关部门在预防和干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方面的职责。近日,教育部等六部门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管理工作的通知》,为教育部门依法履职,引导中小学生正确认识、科学对待、合理使用网络,预防和干预沉迷网络游戏,提供了具体方法和实践路径。实际工作中要建好、用好“三关一机制”。

一、严把设备终端管理关。切实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课外读物、体质健康等“五项管理”要求,紧密配合“双减”,以“小切口”推进“大改革”。紧盯源头治理、堵疏结合,制订准入标准,依申请入校的手机、平板等终端设备远离课堂统一地点存放。加强午间、课后等时段管理,将校园预防责任落实到每个管理环节。任课教师不布置课后电子作业,不要求学生利用智能设备完成课后作业。在教室外、公共通道、终端设备存放地设置可管可控的电子班牌、亲情电话等,畅通学生与家长联系渠道,以严格的终端管理堵住网络游戏进入校园。

二、严把网络安全防护关。借助科技力量,实施“绿色校园网络”工程,统筹统建、规模部署IPv6,落实学校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建设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和准入系统,加强不良网络信息监控和过滤,确保校园网络安全。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建立校园网络行为分析、校园网络安全应急、学校信息化水平评估等系统,通过加快“智慧校园”建设,落实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以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专属网络内容绿色度测评依据(试行)》为基础,遴选一批适合未成年人使用的绿色网络产品、内容,推出校内绿色上网导航,引导未成年人健康上网,增强其科学、文明、安全、合理使用网络的意识和能力。

三、严把教育管理疏导关。坚持“五育并举”,组织挖掘各学科蕴含的爱国情怀、科学精神、法治思想、优秀传统文化等意识形态资源,确保所有课程都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将其兴趣从网络游戏前拉开。发挥青少年在网络文化建设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引导广大学生用好学习、社交、娱乐等网络空间场景,参与暖心的网络公益,学习丰富的“四史”知识,开发健康的文化产品,传播网络正能量,弘扬时代主旋律。加强家校合作,通过开设家长学校、开展入户家访、“网络沉迷”学生关爱等多种方式,提醒每位家长熟悉法律规定和国家要求,承担起对孩子的监护职责,掌握沉迷网络早期识别和干预知识,以身作则少上网、多阅读、多陪伴,有意识地让孩子多从事一些家务劳动、户外活动、体育锻炼,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四、落实教育督导考评机制。要善于用好政府教育督导考评机制,将督导考评结果作为评价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据,进一步推动完善政府各部门协同预防学生沉迷网络工作制度,进一步发挥好学校主阵地、教师主力军作用;重点关注农村学校、寄宿制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少年,指导学校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将预防沉迷网络工作责任落实到每个管理环节;根据学生不同阶段身心特点,培养学生自主管理、合理安排使用网络的素养,将远离沉迷网络游戏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社会都要了解少年儿童、尊重少年儿童、关心少年儿童、服务少年儿童,为少年儿童提供良好社会环境。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游戏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环境、政府部门、学校家庭以及中小学生个体等多个层面,需要各方协同、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共筑“防火墙”,有效预防学生沉迷网络游戏行为,更好地护航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江苏省南通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郭毅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