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在通高校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积极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涌现出一批紧扣地方产业,服务重大项目的学院和平台,显著提升在通高校对全市经济建设的贡献能力。2022年,共有5家学院(单位)获评在通高校服务地方经济贡献奖——
南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
南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是经科技部认定的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作为省科技厅首批立项建设的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先后获批科技部“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转移服务平台”“产业用纺织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南通市科技公共服务平台,荣获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南通市中小企业“服务之星”,连续五年被评为江苏省科技服务业“百强”机构。中心紧贴地方产业发展,深化校地合作,搭建“点线面一体”的技术转移网络。组织开展“百名专家服务百企 科技助力复工复产”专项行动,先后被学习强国、新华社、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各大主流媒体广泛报道;围绕区域产业链需求,联合龙头企业参与“揭榜挂帅”,聚焦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推动学校与中天科技、云汇环保等企业共建创新联合体,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中心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立技术转移分中心17个,技术转移触角辐射长三角地区,与地方政府共建知识产权运营与发展中心,促进高价值知识产权的培育与转化,不断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作。
南通理工学院智能制造研究院
作为省科普教育基地,南通理工学院智能制造研究院拥有江苏省高校3D打印装备及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南通市3D打印技术及应用重点实验室。现有3D打印、智能装置和激光加工及金属增材3个研发中心,研发人员17人,其中正高4人,副高3人,博士及博士在读8人。多年来,研究院紧贴地方经济发展需求,走访百余家企业,为近50家企业提供“四技服务”,先后选派4名科研骨干担任企业科技副总。研究院积极契合船舶海工、高端装备等重点产业集群,与江苏韩通合作,实现复杂海域大型风电场施工技术与装备的重大突破,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项。主动发挥高校专业技术优势,与20余家企业签订了横向项目,合同经费600余万元,为企业提升了技术人员研发能力、解决了企业面临的技术瓶颈、提供了新产品的研发方向。同时,研究院积极开展人才培养培训,促进人员就业创业。在市内10余所小学开展公益宣讲,5所中高职院校开展技能培训。面向社会开展人才考证超350人次,为企业开展技术员工培训200余人次。
南通职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南通职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是南通地区最早成立的建工类院系,“建筑工程技术”是国家“双高”专业群核心专业、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学院被誉为南通建筑行业的“黄埔军校”、铁军建造师的“摇篮”。学院聚焦现代建筑产业发展需求,新增“智能建造”等新兴专业,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动态调整机制。学校建成技能考核基地4个、师资培训基地2个,累计为建筑企业提供服务近8万人次,为中小学师生职业技能与文化体验提供服务近500人次。学院承办“2020年长三角新型建筑工业化融合发展峰会”,涵盖长三角近20所高职院校、100多家企业的加盟。学院建成省预制装配式建筑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现代建筑技术双跨中心和技术技能累积中心。近两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8%以上,为南通支柱产业输送优秀毕业生近2000人。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交通工程学院
近年来,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交通工程学院深化校企合作,深度对接南通轨道交通产业。学院与南通城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共建轨道交通综合实训基地,共同成立 “南通城市轨道产业学院”,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质量评价、实习实训、就业创业、文化传承等方面深度合作,形成专业共建、师资互通、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文化互促的校企命运共同体。联合开发轨道专业科普资源,近2年开展轨道专业科普教育达3000多人次,积极推进教育公共服务同城化,实训基地先后荣获“江苏省中小学职业体验中心”、“南通市科普教育基地”、“南通市中小学职业体验中心”等称号。近三年总共有近700名优秀毕业生留通就业,年均留通率达到34.2%,就业率达到98%以上,轨道专业群先后获评江苏省高水平专业群和南通市产教融合专业称号,教师团队成功申报获评江苏省职业教育“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学院充分发挥了高水平专业应有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有效地提升了服务南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为“交通强国”“交通强省”战略和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提供支撑。
南通开放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南通开放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紧紧围绕服务南通地方经济为工作目标展开各项工作。近三年,依托中天集团、江苏永达、南通友星线束等校企合作优质企业,紧盯地方机电行业的技术转型发展,学院已完成横向课题6项,到账科研经费24万元,通过自主研发专攻新型汽车线束产品总成中的核心技术,围绕新能源汽车取电总成、长寿命防水汽车线束制造技术两大项目主持完成科技成果转化20项,成果全部内部转化为企业创新技术产品。学院一直坚持服务地方,机电类毕业学生留通就业率达90.8%,优质就业率达85%左右。2020年以来,学院科研团队主要科研成果转化产品投放市场后,得到企业和客户高度认可,其中新能源汽车取电总成为地方企业新增销售收入近500万元,长寿命防水汽车线束新增销售收入2650万元左右,实现利润近450万,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高职教处 供稿)